朱德将军,不仅因其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成就而声名远播于中外,更因其精妙的诗文和联语才华而备受赞誉。尤为人们所鲜知的,是他撰写对联的精湛技艺。他的众多诗词已汇编成册,广为流传,然而,他的一些对联作品却因战乱而散佚无存(其中军事类对联存世更少)。这些对联作品或抒发革命的热血豪情,或巧妙用于宣传,或作为赠予的祝福与寿词……无不珠联璧合,字字珠玑。在战争岁月,以挽联为多,而在和平时期创作的名胜楹联亦颇具特色……他的联作,辞藻精准,意境凝练,气势恢宏,诚挚的情感与满溢的才华均在字里行间得以展现。
珠联句巧:宣传祝寿情
此乃南行途中首座雄关,唯天空高悬其上,方允勇者得以生还,将军于夜幕低垂之际勇渡难关。
西蜀千年之屏障,秋日登临其绝顶,俯瞰滇池月影微茫,黔岭云雾低垂。
此《题雪山关》联语,乃1916年朱德担任讨袁护国军团长,率部从滇地入川,与护国军总司令蔡锷并肩作战,途经四川叙永县之雪山关时,二人携手共创,尽显浓厚的军旅风情。
位于四川古蔺县境内的雪山关,乃川、滇、黔三省的交通枢纽,地势险峻,历来在军事布局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
此乃南下入川之第一险关,唯有苍穹悬顶,方能容得壮士归来,英雄夜夜过江。
日后跻身红军总司令行列的朱德,当时尚在蔡锷麾下担任团长。他策马穿越雪山关,内心波澜壮阔,感慨良多。听闻蔡锷将军所吟诵的上联,朱德随即应声而对:构筑西蜀千年之屏障,我必待秋高气爽之际,登临绝顶俯瞰,滇池月影显得格外娇小,黔岭云雾亦显得低垂。
蔡锷与朱德联袂创作的雪山关对联,堪称气势恢宏、情感热烈的即兴佳作。此联虽由二贤共同撰写,却如珠联璧合,浑然天成。它依托雪山关的雄伟壮阔,抒发了蔡锷与朱德胸怀天下、誓护国家的壮志豪情,充分彰显了爱国将领横扫风云、誓讨袁世凯必胜的坚定信念与豪迈气概,其气度实乃非凡。后人将此对联镌刻于雪山关南门,使之成为令人感动的山水名胜中的佳联,格外引人瞩目。
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工作之中往往熟练地运用对联这一形式,用以传播革命真理,激发广大民众投身革命斗争的热情。他在苏区兴国县留下的那副风格迥异的对联,实为值得细细品鉴的佳作。
朱德将军对士兵的深厚情感,宛如一位慈爱的父亲。1928年岁末,朱德担任红军第四军军长,正率部在宁冈新城进行冬季的军事训练。事务长目睹朱德日夜辛劳,便从个人微薄的“伙食尾子”中省出几枚银毫,购置了几个鸡蛋,打算亲自送到厨房,以慰劳朱德的辛劳。然而,朱德得知此事之后,严肃地指正了事务长的做法,并要求他将鸡蛋分发给伤病员享用。
朱德为了让红军战士们欢度佳节,不仅亲赴厨房协助厨师烹制佳肴,更是慷慨解囊,将个人“伙食尾子”换成鸡蛋,亲自烹饪后赠予伤病员享用。此事对红军战士,尤其是那些刚刚加入红军的原国民党官兵产生了深远的教育意义。炊事员中有一名曾从国民党阵营起义的战士,目睹此情此景,感动不已,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年终将至,战士们纷纷恳请朱军长挥毫泼墨,为迎接新春佳节创作一副春联。
朱德欣然允诺,随即即兴挥毫,创作了一副对联:
红军官兵待遇平等。
白军将校生活差异大。
在这副对联中,联中巧妙地将红、白两军的官兵差异凝练其中,对比显得格外鲜明。文字通俗易懂,宛如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兵,一边扳着指头,一边对新兵娓娓道来军中的趣闻轶事。这副对联后来广为流传,那些昨日尚且畏首畏尾的白军俘虏,一经目睹,恍若隔世,翌日便化身为勇敢无畏的红军战士。
此联句,纯然是朱德那般终身戎马、战旗猎猎、历经风雨的语言韵味。短短两句,质朴无华却意蕴深厚,深刻揭示了人民军队与反动军队的本质差异,热情赞颂了红军官兵同心同德的崇高精神,尖锐地批判了军阀体系内部层级间相互欺压的恶劣风气。
《红军诗抄》与《中国对联集成•贵州卷》两书中,均载有朱德在长征途径黔南时,与当地同窗及战友携手创作的对联。
1935年四月,红军长征抵达贵州广顺。红军总司令特地前去看望曾在云南讲武堂同窗的傅国钟。两位昔日的战友,同甘共苦,共度生死,今日重逢,情感激荡,言语间满是感慨,话语连绵不断。他们举杯痛饮,秉烛夜谈,直至曙光破晓。傅国钟对朱德及红军的未来与命运关切备至,而朱德亦对老友退役后的乡居生活以及当地布依族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关怀。
在这漫漫夜色中,朱德与傅国钟携手挥毫,共同创作了一副蕴含深厚同窗情谊与战友情深的对联。
上联:四进士,八进士,父子共登翰林榜,历代姻亲荟萃一堂,彰显傅氏家国钟声。
下联:状元辈出,秀才云集,武力征伐至北疆,清江畔筑就首座府宅。—朱玉阶。
横批:桑梓仪型
这副对联,乃朱德在长征的艰辛征途中挥毫泼墨的孤品,其后被收录入《红军诗抄》以及《中国对联集成•贵州卷》之中。
1941年11月14日,正值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字焕章)步入花甲之年,欢庆其六十岁寿辰。
《新华日报》当日报以特刊,整版内容围绕“庆祝冯焕章先生六十寿辰”的主题展开,其中载有各方发来的祝贺电文、贺词以及祝寿文章。中共领袖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董必武、叶剑英等,均自延安寄来祝贺电报,高度赞扬冯玉祥为一位勇敢反抗帝国主义、忠诚爱国的民族英雄。
朱彭贺冯寿辰联:
南山巍巍,百岁生者
天风浩荡,饮太和。
秉持简朴之道的冯玉祥,终身未举办寿宴,即便蒋介石亲至府上祝寿,他也选择回避。然而,周恩来同志,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人,为他所撰写的祝寿词,却深深触动了他内心的情感。冯玉祥随即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首名为《六十岁的小伙子》的自寿诗,以此抒发他内心的激动之情。
◆朱德在题词。
在朱德、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积极影响下,冯玉祥——这位出身行伍、在思想感情上与下层士兵和劳动人民朴素亲近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起初与共产党接触时,心中存有顾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政治和思想立场上逐渐倾向共产党,成为党的朋友,并积极协助我党开展大量革命工作,最终走上了与蒋介石决裂的道路。
朱德所撰的这副寿联,堪称贺寿联中的佳作。
凝重挽联:悼英烈
1916年春季,于沪州战役中,朱德的两位胞弟英勇捐躯。
朱德顿失亲痛彻心扉,哀恸至极,遂以一气呵成之笔挥就三副挽联,倾诉对同胞兄弟的无尽哀思与深切怀念。同时,联中亦彰显了他誓死抵制帝制、致力于安定国家、巩固邦本的雄心壮志与坚定意志。
(一)
虎龙相争,热血扶危。
兄在弟亡,余生誓靖险途。
(二)
埋藏玉树于土壤深处,以热血拼搏,终将帝制沉沦,回首往事,却痛失双胞兄弟。
挥戈沙场,捍卫家国,秉持正义,为民请命,孤身奋战,仅余兄长相伴,共度悲苦。
(三)
跟随我由滇地转战至川南,悲壮地以马革裹尸,壮志未酬,最终一死而名垂青史,荣哀并重,犹如他州之地埋葬着玉树之姿。
投身行军支援蜀地革命,立志勇猛冲锋,击溃敌军,虽大功难以磨灭,却仍感招魂之痛,损伤手足之情。愿来世得以结为金兰之交。
朱德为牺牲部下撰联。
感慨我国疆域辽阔,各路军队心怀不同抱负,政客们亦多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徒劳费心。
问苍茫沙场,几人能返归故里,英雄之名徒留血泪。
1917年,朱德晋升为滇军第三混成旅的旅长。在他的倡导下,为纪念在护国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将士,1919年,于沪州城南的大较场陵园之前,树立了一座纪念亭,此亭命名为“慰忠亭”。
为此,朱德挥毫泼墨,题写了两副挽联,以寄托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之情。
(一)
与黄花岗共享一脉芬芳,气势庄严,天地间唯有两抔黄土。
续承奇男庙无双之祀典,风起云涌,叱咤风云,其魂魄已归附九虎之域。
(二)
收河葬骨,摩碑慰忠。
1931年9月15日,红军杰出将领黄公略在部队转移途中,于江西吉安不幸遭遇国民党飞机的猛烈扫射,英勇牺牲,时年仅33岁,实乃“英年陨落”。
9月17日午后,红一方面军在兴国水庄头隆重举行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庆祝大会,并同期举办黄公略军长追悼会。会上,总政委毛泽东与总司令朱德先后发表讲话。此外,毛泽东与朱德携手撰写挽联,将其悬挂于会场两侧。
广州之叛乱未曾绝迹,平江之起义亦不曾熄灭,然而今日竟遭此牺牲,真可谓天降大难,令人痛心疾首。
革命烽火中显赫功勋,游击战术亦建奇功,毕生矢志奋斗,愿让后世子孙继承先辈遗志,再展宏图。
此挽联彰显了一种悲壮而崇高的精神风貌。它详尽记载了黄公略的革命生涯,对他的卓越成就给予了高度赞誉,并表达了苏区军民对黄公略无尽的哀悼之情。悲痛于他的英勇牺牲,红军战士们誓言将悲痛化为前进的动力,继续传承他的遗志,勇往直前。这一切充分显示了毛泽东与朱德对这位赫赫有名的将领的深厚敬意。
1938年11月14日,日军发动了对聊城的攻势,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游击队总司令范筑先将军率领部队,在聊城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孤军奋战,英勇抗击着强大的敌人。然而,翌日,城池失守,700余名将士中,绝大多数英勇牺牲。范筑先将军宁肯以死明志,亦不愿沦为敌军的俘虏,他举枪自尽,以身殉国。范筑先将军的壮烈事迹传遍全国,引发了举国上下的深切哀悼。12月13日,在重庆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朱德、彭德怀、吴玉章、董必武等众多知名人士,以及蒋介石等政要纷纷献上挽联,以示哀悼。
朱德与彭德怀共同撰写了一副挽联,以深切缅怀这位民族英魂:
战事激烈,痛惜忠勇之士伤亡。
吾辈誓抗战到底,收复河山。
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顽固派对设在湖南平江嘉义的新四军通讯处发动突袭,现场残忍地杀害了新四军参谋涂正冲等同志,并将八路军副官罗梓铭等同志活埋,此事件震惊了全国,史称“平江惨案”。
朱德与彭德怀听闻此讯,愤慨之情无以言表,遂共同献上一副挽联,对国民党顽固派所犯下的罪行予以严厉抨击,并呼吁全国民众团结一心,抵御外侮。
同舟共济可制敌。
不通御敌,难救危亡。
“身处险境,仍能坚守大义,天地共鉴其忠烈之心。”
1939年7月21日,冀东抗日联军政治部主任、太行八路军总部的工作人员杨十三,因长期辛勤劳作,积劳成疾,在应对日军九路围攻太行山之役中,于转移途中病逝于担架之上,终年五十岁。他实现了自己“誓死保卫边疆,以马革裹尸,誓不屈服于床榻之上,沦为亡国奴”的坚定诺言。杨十三本名彦伦,字灿如,又号裕民,行十三,系河北迁安人士。在国家危难之际,他身为留美博士、大学教授、中国知名的化学家和造纸专家,毅然舍弃了舒适的生活,投身抗日救国,浴血奋战。他更是率先向党中央提出“务必发展工业,以保障军需”的重要建议。
“浩气长存”,朱德总司令亲自主持祭奠仪式,彭德怀副总司令发表了悼词。来自各界的5000名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了这场追悼大会。在此过程中,毛主席与朱总司令还分别为这位抗日爱国志士献上了挽联。这次追悼大会,是八路军总部自抗战以来举办规格最高的纪念活动。
朱德挽词:
辽阔渤海,孕育民族英豪;翩翩风姿,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冀东风起,倭寇胆寒;瞻仰其真容,光耀千秋。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士,堪称我国抗战期间牺牲职务最高的将领,亦为二战反法西斯阵营中英勇捐躯的最高军阶将领。1939年5月,日军分兵两路,大举进犯鄂北的随县、枣阳一带,意图围剿第33集团军。张自忠指挥正面部队誓死坚守,同时火速派遣两师兵力迂回日军后方,实施夹击战术,成功挫败了日军围歼第33集团军的阴谋,并迅速收复了枣阳、桐柏等地区,这一壮举被誉为“鄂北大捷”。同年12月,日军再次集结重兵,向驻守长寿店地区的第33集团军132师等部阵地发起猛烈攻势,双方展开了长达七昼夜的激战,132师阵地屡遭突破。张自忠果断调遣第132师359团于夜间偷袭日军设在钟祥县的总指挥部,一举将其摧毁。日军闻讯,惊慌失措,张自忠趁机指挥部队发起猛攻,迫使日军溃退六十里。1940年4月,日军再次集结三十万兵力,进犯鄂北的随县、枣阳地区。张自忠亲自率领仅剩的两个团及总司令部直属特务营共两千余人渡河作战。东渡襄河后,部队奋勇进攻,在方家集成功将日军第13师团拦腰斩断,日军随即以优势兵力对张部实施围攻。面对人数是其数倍半的日军,张自忠毫无惧色,多次指挥部队奋勇冲杀,但因兵力悬殊,最终被迫退守南瓜店十里长山。在激战中,张自忠不幸被日军击中,倒卧血泊之中。
随后,延安各界人士千余人共同隆重举办了对张自忠将军的追悼大会。朱德将军以八路军总司令的身份,献上了挽联:
一战战临沂,再战斩随枣,将军英魂永垂不朽。
挺进鸭绿江,共创新中国,责任攸关,需朝野一心,共谋图强。
1942年三月,国民党第五军第200师(机械化步兵师)的师长戴安澜,率领部队加入了中国远征军,投身缅甸战场,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在捍卫东瓜、光复棠吉的两次关键战役中,他巧妙指挥,使日军遭受重创。五月,戴安澜率领部队返回祖国,却在归途中遭遇敌军埋伏,不幸身负重伤,壮烈殉国。随后,他的遗体被运送回国,于同年七月三日抵达桂北的全州。
1943年4月1日,重庆国民党政府于全州湘山寺公园举办了一场庄重而隆重的公祭及追悼活动,与会人数超过一万。众多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士,包括蒋介石、林森、陈诚、何应钦、白崇禧、张治中、李济深等,以及中共代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邓颖超等,均献上花圈、挽联、挽词及挽诗,对戴安澜将军的英勇殉职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朱德与彭德怀携手联名,撰写了一副悼念并赞颂之联,以缅怀那位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抗日英雄。
国门略冠,日寇多遭重创。
英魂缅境哀。
张冲,字淮南,又字怀南,籍贯浙江乐清。上世纪20年代初期,他考入北京交通大学,专攻俄语,随后转入哈尔滨法政大学继续学业。彼时,张冲已担任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委员,并兼任青年部部长,投身于地下活动。国共合作时期,他与共产党人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联系。鉴于张冲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陈果夫(时任部长为蒋介石兼任)有着深厚的渊源,加之其卓越的才华和流利的俄语能力,深受陈果夫的赏识。因此,1930年春,张冲被任命为该部调查科(中统前身)采访股总干事,负责情报工作。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我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然而,英美等国对日本仍持绥靖政策,不仅未提供援助,反而向日本出售大量军用物资,助纣为虐。唯有苏联迅速派遣大量顾问和飞机、军用物资等支援我国。1938年,武汉上空的一战中,苏联顾问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创了来犯之敌。为了妥善接待这些前来助战的苏联顾问,军事委员会下设立了“顾问事务处”,由张冲担任处长。在这几年间,张冲的工作愈发繁忙。他既要作为国民党代表与中共领导人保持联系,成为蒋介石与中共之间的桥梁(几乎每天都要前往蒋介石官邸汇报工作、听取指示),又要致力于国内团结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国际团结工作,接待苏联援华人员。他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半夜还会接到蒋介石侍从室的电话,被紧急召回。1941年3月,为了提升张冲的政治地位,使其更好地发挥才干,完成所担负的任务,蒋介石委派他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此后,张冲的工作更加繁重,以至于达到了忘我的境地。同年6月,张冲不幸感染恶性疟疾,8月11日,他因病逝世。
张冲先生仙逝之际,中共领导核心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伯渠、叶剑英等同志纷纷发来唁电,以表达哀思。周恩来同志更是亲笔撰写《悼张淮南先生》一文,对张先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在追悼会上发表了深情款款的讲话。
国士逝,斯人亡。
九泉相招。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每当朱德将军身处延安,他总会积极投身于各类文艺活动中,有力地推动了抗战文艺的繁荣发展。这种对文艺事业的热情投入与坚定支持,成为了朱总司令鲜明的人格特质之一。
1964年11月7日,朱德于飞行途中挥毫泼墨,创作诗歌。
“在前线,我们手持武器战斗得如火如荼,而你们用笔杆子发声,虽然同样热烈,但还不够。我们期待前方和后方的枪杆子和笔杆子能够紧密联合。”他感慨道:“打了三年仗,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然而,许多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捐躯,甚至无人知晓他们的姓名,这是我们的过错,也是文艺界的责任。”会议结束后,朱德同志与其他中央领导一同参观了鲁艺的“战地写生画展”,并应学生代表沙莱(解放后担任湖北省歌剧院院长)的请求,合影留念。7月24日,朱德同志再次受邀至鲁艺,作了《三年来华北宣传战中的艺术工作》的专题报告,对师生们认识和创作抗战文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鲁艺组建了文字、音乐、戏剧、美术等十几个工作团、演出队、创作组,奔赴前线,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激励军民的作品。有的文艺工作者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披坚执锐,挥毫泼墨,正义之声投身政治斗争。
为国家献身,热血洒落,英勇之辈堪称艺术之光辉楷模。
1944年3月17日,我国回族英雄、抗日名将马本斋将军不幸离世,朱德总司令挥毫泼墨,题写了一副深情厚意的挽联,以赞颂马本斋将军及其母后两代英勇事迹。
壮志不移,汉回模范。
大节不灭,母子英豪。
此联词句间流露出朱德对马本斋及其母亲的深切敬意,对母子俩英勇的革命精神给予高度赞誉,称其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楷模,即便逝去,其精神亦永存于世,世代受到人们的崇敬与怀念。此联虽在战火纷飞之际信手拈来,却字字工整,对仗严密,宛如天成。
名胜联语:非仅热爱江山情
在中国广袤的名胜古迹之中,因得名人雅士的碑刻楹联点缀,更添几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往往妙手偶得,相互映衬,成就天人合一的绝美景观,使得山川江河更具灵性。漫步于名山大川之间,流连于名胜古迹之侧,我们不难发现,在原有的碑刻楹联中,又增添了许多现代人物的墨宝,成为瑰宝。这些墨宝不仅来自文人学者的雅士之手,还包含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郭沫若、陈毅、叶剑英、吴玉章和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佳作,令人欣喜不已。
位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声名远扬,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瞻仰。这里悬挂的楹联琳琅满目,佳作迭出。
1957年,朱德莅临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参观,挥毫泼墨,题写了一副意味深长的楹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诗圣,乃指那些造诣非凡的诗人。宋代学者杨万里便对杜甫尊称诗圣;而明清时期的文人则对李白赞誉为诗坛神笔,杜甫则为诗圣之尊;叶燮在《原诗》中亦留下了“诗圣推杜甫”的传世佳句。
朱德所撰的楹联巧妙地借用了典故,其上联以草堂为喻,下联则赞颂诗圣,仅用10字便将意境勾勒得恰到好处,对仗严谨,用词简练而高雅,语句虽简意却深远。此联不仅展现了杜甫及其故居草堂在人们心中永恒崇高的形象,更凸显了它们不朽的地位。
幽谷秀,草木峥嵘。
此乃朱德同志为四川峨眉山之伏虎寺所题之联。伏虎寺始建于唐代,宋代时更名为神龙堂。因其地处险要,常有猛虎出没为害,故而后人建寺以镇之,是以得名伏虎寺。
朱德为峨眉山清音阁撰联。
绿叶栖黄鸟;
白浪满青山。
这两则楹联均以景物勾勒为主,动静结合,极尽描绘峨眉山名扬四海的峡谷河谷风光之美,令人心驰神往,陶醉其中。尤其是第二副,巧妙地融入四色意象,辞藻华丽,意境深远,独具一格,宛若一幅迷人的画卷。
石林,坐落在昆明市东南方向约126公里的地方,是一处声名显赫的风景区。此处奇峰异石层峦叠嶂,形态各异,错落有致,蔚为壮观。在这片奇峰异石之间,还巧妙地构筑了亭台楼阁,其上悬挂的一副楹联,乃是我国革命先辈朱德所挥毫泼墨之作。寥寥数笔,便将一幅奇妙绝伦的画卷勾勒得淋漓尽致。
群峰壁立;
千山叠翠。
石壁巍峨,勾勒出石林的轮廓,虽层层叠叠、绵延无际,却皆以陡峭之姿直指苍穹;叠翠生辉,描绘了石林并非荒芜之境,而是山石横亘,绿意盎然,层层林染,宛如锦绣相叠。
1976年三月,朱德同志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内处理公务。
新中国成立之际,朱德回首那波澜壮阔的岁月,时常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长征途中领导指挥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一幕——1934年10月,红军踏上北上的征程。次年5月,抵达四川的安顺场。此时,军委下令红四团先行夺取泸定桥。这座长达百米的铁索桥,原本铺有木板,但敌人为阻止红军渡河,已将木板尽数拆除,仅剩光秃秃的铁索悬挂空中,桥下则是汹涌澎湃的急流,对岸更有敌军严阵以待,枪弹如雨。红四团精选22名身强体壮的战士,组成突击队。英雄们每人腰间别着马刀,腰间装满12枚手榴弹,手持短枪和冲锋枪,勇猛地冲上桥去,在铁索上迅速前行。其余战士则紧随其后,在铁索上铺设木板。在这片激战声中,英雄们迅速穿越铁索,与后续部队并肩作战,一举夺取了泸定城。
解放之际,于四川泸定县城之西,昔日红军勇闯大渡河铁索桥上游约二里之地,一座宽阔的铁索桥应运而生。
因此,朱德挥毫泼墨,创作了一副桥西石壁对联,此联最终被镌刻于沪定铁索桥邻近的川藏公路大桥的桥头堡立柱之上。
长征忆泸关险。
三军戍边,防帝国侵。
上联寄情于史,下联追思以抒志。此联古韵盎然,言辞却通俗易懂,毫无晦涩难懂之处。
此桥联乃朱德元帅亲手题写,一经品读,即刻唤起人们对于中国工农红军昔日北上抗日、驰骋万里征程的英勇事迹的深刻回忆,以及“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惊心动魄景象。此联气象雄浑,旨在激励全军将士承袭光辉传统,警钟长鸣,守护国家安全。
重庆股票配资开户,a股怎么加杠杆,教你如何买入卖出股票的方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